Museum|Pitt Rivers Museum, Oxford 皮特河博物館, 牛津
參觀日期:2017/11/16
今天又是一個天未亮就要出門趕巴士的校外教學時間,住在Leicester不方便就是去各個重要景點都要花個兩小時巴士XDrz 今天的目的地是牛津的Pitt Rivers Museum 和 Ashmolean Museum。後者比前者的空間及建築豪華上許多,但是Pitt Rivers的塞得滿滿的民族學收藏實在是深得我心。今天分成兩組,我們這組上午先去Pitt Rivers下午去Ashmolean,中午我還不要命(?)地安插了跟系上學長的午餐,總之就是個大趕場狀態。這篇先寫PRM,下篇再來寫Ashmolean。
Pitt Rivers Museum (PRM)有時候被翻成皮特河博物館,不過其實Pitt Rivers是一個軍官、民族學家、考古學家,名叫Augustus Henry Lane Fox Pitt-Rivers。作為一個民族學、人類學收藏家,Pitt Rivers在1884年時捐贈了一批26,000件文物給牛津大學,便成立以他為名的博物館。直到今日,在眾多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探索者的貢獻下,Pitt Rivers博物館收藏了50萬件的文化人類學、史前考古學等等的文物、照片、影片、手稿及聲音,也成為研究者的必訪之地。
剛走進這間博物館,我其實被他的狹窄陰暗,和極大的收藏量給嚇到了。舉目所見,從擺滿展櫃的一樓,兩側堆疊上去、比人還高的展櫃,中間挑高處及環繞的二樓三樓走廊,以及高度直達三樓的Haida圖騰柱,實在是有夠震撼。而且有種回到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學會的感覺,不過當然是沒比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囂張啦(欸)。
Pitt Rivers Museum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以物件用途為分類的展示空間,簡單來說就是把全世界相關用途的物品都放在同個展櫃中,如Gambling and Games,就放了將棋和19世紀的撲克牌,body art的部分,就同步展示了世界各個民族製作刺青、傷疤、人體彩繪等等的工具,Amulets and Charms除了有美洲原住民、美拉尼西亞人的項鍊,也放入了日本神社的御守,武器、樂器、船隻等等都按照分類來展示。這樣做的原因是PRM希望呈現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人們如何解決同樣一個問題,也提供了更全球性的觀點。這點是與其他博物館(如Ashmolean)多以地區為分類是滿不同的地方。
Pitt Rivers Museum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以物件用途為分類的展示空間,簡單來說就是把全世界相關用途的物品都放在同個展櫃中,如Gambling and Games,就放了將棋和19世紀的撲克牌,body art的部分,就同步展示了世界各個民族製作刺青、傷疤、人體彩繪等等的工具,Amulets and Charms除了有美洲原住民、美拉尼西亞人的項鍊,也放入了日本神社的御守,武器、樂器、船隻等等都按照分類來展示。這樣做的原因是PRM希望呈現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人們如何解決同樣一個問題,也提供了更全球性的觀點。這點是與其他博物館(如Ashmolean)多以地區為分類是滿不同的地方。
嚼檳榔所使用的工具,可惜沒有台灣原住民的XD |
有找到日本神社的御守嗎? |
不過,在博物館詮釋上,因為空間的狹小,塞滿了展櫃,展櫃裡也塞滿了物件,博物館本身能夠設計的內容很有限,加上標籤大多都是19世紀留下來的手寫標籤,字很草很小,不好辨識,對於物件本身脈絡的展現,只能從物件的分類來嘗試猜測和理解,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雖然也可以說PRM是一間讓物件自己說話,讓觀眾自己想像的博物館。但也有很多同學反應是覺得眼花撩亂,找不到重點,不知道該看什麼,我自己的看法是參觀PRM可能需要一點民族學的知識補充,會比較找得到門道。
The Cook-Voyage Collection
這隻玉製小人算是PRM的看板之一,沒想到毛利人有這麼多玉製品 |
我自己很喜歡的展櫃是全區唯一以Collection為分類的Cook-Voyage Collections,展示了庫克船長環球旅程中所採集的物品,大多是大洋洲、紐西蘭原住民的展品。老師出了個作業給我們,要事先選擇一個物件,看一下線上資料庫的內容,再到現場比對所知的。在PRM的資料庫中對於這個玉製的小石錛來歷其實沒寫的很清楚,只知道是庫克船長一行人跟當地人貿易得到的。到了現場看也沒想到現場也沒什麼解釋,但仔細觀察這個物件的雕刻,可以看到石錛頭的眼睛也用了玉的樣子,比起線上資料,現場看物件有了更多的發現。
在PRM裡面有一件台灣清代的地契,在異國看到熟悉的物品真是有夠意外。這張地契沒有任何標籤,對於不懂中文的人來說,除了那個手印之外,完全不懂這張紙上面是在寫啥。館員知道我們從台灣來,就興沖沖要跟我們分享這個物件,還提到曾經有人拍了一部小短片叫做:”The Mysterous Hand”,用手印的角度出發探索還滿有趣,不過片子拍得不太好......(遠目)有興趣的人可以估狗一下。
超熟悉的清代地契 |
因為這週在上典藏課,曾經提到物件返還的議題,原住民、猶太人收藏等等,目前在各博物館中因為各種非正當管道取得的收藏,都可能遇到返還的要求。英國擁有非常的多的北美原住民館藏,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Haida族的許多物品,甚至是祖先遺骨,被商人、傳教士、考古學家、旅客等等外人拿走,1990年代,Haida人展開要求返還的行動。2009年時,PRM邀請Haida人來到博物館,讓Haida人了解他們過去的文化,找尋失落的認同。在紀錄片中,聽到他們說,曾經家中所有的物品都有著雕刻與彩繪,述說著他們祖先與信仰、生活的故事,但在文化失落的過程中,因為缺乏這些具有象徵性的物品,即使藝術家想以傳統元素創作,都十分困難(PRM著名的圖騰柱就是Haida人的)。指定閱讀中也讀到了PRM與Blackfoot族人合作的專案研究,但我還沒看完(喂)總之PRM在物件與本身文化脈絡的連結上做了許多努力,值得台灣的民族學博物館(如台博、台大人類學系博物館)參考看看。
Haida Project參考資料:https://www.prm.ox.ac.uk/haidaculture.html
Haida Project參考資料:https://www.prm.ox.ac.uk/haidaculture.html
Everything is carved紀錄片:https://vimeo.com/2610441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