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Remembrance Day與戰爭記憶




最近在路上都會看到有人在胸前或是包包上配戴這樣一朵Poppy,原因是明天11/11早上11點11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日,英國為了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及其他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們下,定下這天為Remembrance Day,以及當週週日是Rememberance Sunday。

一戰和二戰對於英國來說,是個普遍的集體記憶,可能問幾個同學,就會有人的祖父曾在軍隊中服務。或者在每個小村落城市中,或大或小都會有座War Memorial。此外,英國本身為戰勝國,對於紀念Rememberance Day,或許就會比較積極。

這讓我回想台灣的戰爭記憶,發現那是極為分歧的。

台灣人的二戰和中華民國的二戰是相反的立場,他們躲避的是來自盟軍的砲彈,而中華民國的立場則是對日侵華抗戰。
我曾經問過阿嬤記不記得戰爭時的狀況,她老家在彰化田尾,並不是重要的軍事重地,阿嬤小時候的印象就是空襲要躲,就這樣,沒再多說。我好奇阿嬤是否曾經有親戚前往南洋打杖,但她從來不說。

當然這牽扯上了複雜的台灣認同,但最簡單的一件事我想問,國家,或說中華民國曾經對於加入日本軍隊的台灣人的犧牲,有過任何的表示嗎?

在大中華民國的意志之下,通常只會被罵皇民吧?

相反的,對於戰後來台的外省籍,他們的戰爭記憶曾有榮耀,但最糟的便是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的慌亂不安。紀念二戰對他們的意義又是何在?

仔細想想才發現其實無論政府和民間是否都沒有處理過戰爭記憶(如果有請跟我說(毆),這或許也會是轉型正義的一環吧。而最重要的是,英國以戰爭為題的博物館真的很多,他們記錄下了大部分的口述歷史和物件、文件史料,那我們呢?如果沒人做過的話,就再也沒人講他們的故事了。

而一切就會在歷史的巨輪中消失,被遺忘。



PS. 英國這邊的倡議組織很強,最上面那朵紙花是The Royal British Legion的,到處都放滿了他們的捐款盒w





PSS. 在Leicester市中心的鐘塔也有兩個MSF(無國界醫生)的志工提供粉筆和白色的罌粟花讓路人在地上寫字。這個男生寫了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QQQQ

---


加記:

一週後在Victoria Park有個節目在戰爭紀念碑演出,叫做The Finest Ruin: Theatre at the Arch of Remembrance。萊斯特的戰爭紀念碑坐立在維多利亞公園中的顯眼處,而且還有通往紀念碑的筆直道路,崇高的氛圍要不注意到這座紀念碑還真難。故事講述一個從未離開過萊斯特的女孩,遇到了另一個從印度移民至萊斯特、具有畫家天賦的女孩。萊斯特女孩的祖母是為萊斯特及新德里設計戰爭紀念碑的建築師的助理,印度女孩的父親則是曾協助建造新德里的紀念碑,因此串起了兩個女孩之間的連結。故事最後兩個女孩踏上了往印度的旅程。雖然故事簡單(是萊斯特大學的學生寫的),道具簡單,但在戰爭紀念碑演出是還滿有趣的劇場呈現。



留言